詹天佑的女儿

詹天佑(1861年4月26日-1919年4月24日),字眷诚,号达朝,祖籍徽州婺源,生于广东南海县,毕业于耶鲁大学,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,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,有“中国铁路之父”、“中国近代工程之父”之称。

1887年3月27日,时年26岁的青年才俊詹天佑与19岁的谭菊珍在双方亲友的见证下缔结连理。

婚后,夫妻恩爱,先后孕育了八个孩子。

五个儿子,詹顺蓉、詹蕙颜、詹蕙筠等三个女儿。

詹天佑的妻子

谭菊珍,从小随父在澳门居住,童年时已许配与詹天佑,1887年在澳门与詹天佑结婚,生7个子女。

关于詹天佑的故事

1、娃娃出洋

1872年,年仅11岁的詹天佑考进了幼童出洋预备班。同年,随容闳乘轮船由香港出发抵达上海,在预备学校进行“番书”(英文)的强化训练。1872年8月,“乘桴浮于海”的日子终于来到,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学生30人远赴美国。清廷的救国迷梦现在看来是一枕黄粱,但对彼时的孩子们来说,独在异乡为异客未尝不昭示着新的机遇。

2、慈禧嘉奖

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清政府决定修建新(河北省新城县高碑店)易(易县)铁路。修建这段铁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室去清西陵祭拜,限期六个月完成。朝廷任命詹天佑担任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。从测量到通车,比预定期限提前了两月。慈禧坐上这趟专列甚为高兴,特意召见了詹天佑。为了对詹天佑筑路有功有所表示,慈禧竟将随身所带的珠宝赏赐给詹天佑。

3、为国争光

1905年到1909年,为发展商业,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。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,先任总工程师兼会办,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师。该路自北京至张家口,穿越军都山脉,地形险峻,工程异常艰巨,长约200公里,为通往西北之要道。外国人纷纷议论,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。詹天佑面对着外国人的讥讽,以大无畏气概,率领全体筑路人员,知难而进,齐心为国争光。

4、国际会议

1919年,第一次欧战结束,詹天佑不顾身患腹疾,代表中华工程师会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,冒着严寒赶赴会议,与企图霸占我国东北地区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论战,取得了保护中国中东铁路的权利。回乡途中,他抱病再次登上长城,浩叹:“生命有长短,命运有沉升,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,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。”

5、保路爱国

在保路运动发展过程中,詹天佑对清政府的腐朽没落,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。在辛亥革命爆发前,广州紧张,富者多逃香港,商办粤路公司人员,出现离散倾向,詹天佑的朋友亦劝他不要留住广州。在詹天佑的影响带动下,粤路公司无一人离去,在整个革命期间,列车照常开行。而邻近的广三铁路,因领导人员率先逃跑,铁路运输和财产损失重大。

詹天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

因为詹天佑的父亲起名时参考了《周易》中的“天道佑之”,意为相信上天会保佑自己,所以取名为詹天佑。此外,他也为自己取了一个字“妙中”,寓意自己中庸而有妙悟。詹天佑的名字和字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信仰,同时也展现了他坚实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詹天佑的父亲

詹兴洪

詹天佑(1861年4月26日-1919年4月24日),男,汉族,字眷诚,号达朝。祖籍徽州婺源(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),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,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。12岁留学美国,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,主修铁路工程。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,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。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,有“中国铁路之父”、“中国近代工程之父”之称。